判斷你是否缺鐵的5種方法
鐵是什麼?
鐵 是一種化學元素,人們早在幾個世紀前已洞悉其價值。 鐵是地球上特豐富的元素, 也是組成地殼和地核的一種主要成分。 20世紀初期,科學家發現鐵質在我們的紅血球內,對血紅蛋白所發揮的作用。
鐵質實際上很難被人體吸收,因為當鐵與氧氣接觸時會產生氧化,喪失能量。 人體很聰明,已經就此問題找到對應方法,包括在腸道中作出適應,使其有利於促進鐵質吸收的某些微生物。
鐵在人體內有甚麼作用?
鐵是血紅蛋白的關鍵部分。血紅蛋白是每個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負責將氧氣輸送到人體的每個部位。 這種活性形式的鐵,約佔體內鐵總量的25%。 部分鐵質亦儲存於肌肉中的肌紅蛋白,或鐵蛋白質複合物。 當你鍛煉、移動或進行任何動態活動,肌肉都需要大量氧氣。 此外,人體內也存在著許多鐵依賴酶。 酶是活性蛋白分子,對於人體內創建或分解某些化合物極為重要。
鐵也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在於人體之中。 鐵蛋白宛如我們的「鐵儲備」,在有需要時可把鐵質動員到血液中。 鐵蛋白儲存在肝臟和心臟兩個器官之中。 在人體的「鐵循環」中,身體會按需要把鐵質存儲、動員,以及循環再用。
鐵質分為兩大類: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血紅素鐵較易被吸收,通常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非血紅素較難被人體吸收,並且多以植物性食物為來源。
鐵質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含鐵質的食物來源很多,例如 豆類、菠菜、紅肉、 扁豆和 南瓜籽。不過,含鐵量較高的 種子 可能含有植酸—一種可以阻礙鐵質吸收的化合物。
許多食品均有助增加鐵質,包括飲品、牛奶、穀物和調味品。 這些食品通常會添加鐵質,以提高整體鐵含量,達致增加鐵質吸收的效果。
農業中使用的另一種技術,是稱為生物強化的育種技術。該技術可加強小麥和豆類等食品的鐵含量。
缺鐵的5種症狀
當人體消耗的鐵質多於攝取或吸收的鐵質,便會出現鐵&缺乏症。 鐵缺乏症一般可通過血液檢查發現。檢查會量度血紅蛋白、鐵蛋白或鐵轉運分子的數量。鐵轉運分子負責操控鐵質在體內的移動。
與鐵缺乏症有關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貧血症。全世界約有三成年人口受貧血症所影響。 女性,特別是孕婦和五歲以下的兒童,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較高。 鐵缺乏症可以有許多成因,但對於維持健康的鐵質狀態,飲食習慣和營養補充相當重要。
1. 疲倦
鐵的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通過血紅蛋白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組織,因此,如果鐵質偏低,身體自然會感到疲勞或虛弱。 試想一下你在劇烈運動後所感覺的疲勞。 進行鍛煉時,你的身體需要更多氧氣。 過程中出現疲勞是正常現象,而且很可能會消耗鐵質。
當體內的鐵儲備不足,身體便沒有足夠的氧氣來提供肌肉所需的養分。 通常,疲勞或嗜睡是一種症狀,因為你的身體開始特意使你感到怠倦,從而令你不會耗盡剩餘的鐵。
2. 眩暈/頭昏
你的大腦也是一樣。 如果你整日忙於工作或學校作業,大腦便需要大量的氧氣。 鐵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因此可以幫助你解決數學難題,或者通宵達旦地完成任務。
如果大腦沒有足夠氧氣,它會立即讓你知道。 你的大腦可能會感到疲勞,但更多時候,你可能會感到眩暈或頭昏。 這是大腦向你身體發出的「重置」信號。 當你短缺任何一種養分,尤其是氧氣,大腦的解決方案就是使你昏迷。 大腦認為這是讓你重置身體的方法。的確如此,不過,假如你並非身處於安心地重置身體的地方,那便不是極好的解決方案。
3. 指甲變脆
指甲變薄、變脆,往往是鐵缺乏症的結果。 由於血液循環到指甲的氧氣減少,指甲會開始向內彎曲。 這種變形通常稱為匙狀指。 血液中的含氧量低,會導致甲床下的結締組織變弱。 此外,指甲邊緣可能會因為斷裂而變得参差不齊。
4. 臉色蒼白
臉色蒼白可能是缺鐵的蹟象。 臨床醫生會檢查眼瞼內部、舌頭、手掌和指甲床,以斷定某人是否臉色蒼白。 如果這些部位看起來缺乏血色,便會顯得蒼白。
皮膚下顏色由紅變白,可能是由於流向這些部位的血液減少。 由於血流量減少,這些身體部位會因缺乏血色而顯得蒼白。
5. 氣促
如果人體鐵含量過低,輸送到所有器官的氧氣水平均會下降。 對於肺部也是一樣。 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甚至與你所想的相反:肺部不是為人體提供氧氣的器官嗎,它的供氧量怎麼會偏低?
肺部是把二氧化碳交換成氧氣的主要器官,從而令身體的每個器官都可以獲得氧氣。 但有趣的是,肺部本身也需要通過鐵和血紅蛋白來獲得氧氣供應。 如果肺部沒有得到足夠的氧氣,你便可能會感到氣促。
鐵質補充:鐵缺乏症的可能解決方案
研究指出,補充鐵質可以減輕症狀。 鐵 的補充品有多種形式,包括液體、片劑、膠囊和舌下含片。 除此之外,鐵也有不同的化學形式。
由於鐵質不易吸收,通常會把鐵質螯合或鍵結至另一種物質,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或促進吸收。 此外,由於鐵質與胃壁接觸可能會引起刺激,因此通常會通過腸溶膠囊的形式,盡量減少鐵質與胃壁的接觸。 鐵 與 維生素C 通常會同時服用,因為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
不管症狀如何,幸運的是,鐵缺乏症確實有可堪應對的方法。
參考文獻:
- Abbaspour N, Hurrell R, Kelishadi R. Review on ir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human health. J Res Med Sci. 2014;19(2):164-174.
- Prentice AM, Mendoza YA, Pereira D, et al. Dietary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ron status: balancing safety and efficacy. Nutr Rev. 2017;75(1):49-60. doi:10.1093/nutrit/nuw055
- Miller J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 common and curable disease.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3;3(7):a011866. Published 2013 Jul 1. doi:10.1101/cshperspect.a011866
- Soppi ET. Iron deficiency without anemia - a clinical challenge. Clin Case Rep. 2018;6(6):1082-1086. Published 2018 Apr 17. doi:10.1002/ccr3.1529
- Moiz B. Spoon nails: still seen in today's world. Clin Case Rep. 2018;6(3):547-548. Published 2018 Jan 31. doi:10.1002/ccr3.1404
- Kalantri A, Karambelkar M, Joshi R, Kalantri S, Jajoo U.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pallor for detecting anaemia: a hospital-based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y. PLoS One. 2010;5(1):e8545. Published 2010 Jan 1. doi:10.1371/journal.pone.0008545
- Hegde N, Rich MW, Gayomali C. The cardiomyopathy of iron deficiency. Tex Heart Inst J. 2006;33(3):340-344.
- Houston BL, Hurrie D, Graham J, et al. Efficacy of iron supplementation on fatigue and physical capacity in non-anaemic iron-deficient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Open. 2018;8(4):e019240. Published 2018 Apr 5. doi:10.1136/bmjopen-2017-019240
免責聲明:本健康中心不提供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