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首選項已更新。如需臨時更改您的賬戶設置,前往
提示,您可以隨時更新您的首選國家/地區或語言
> beauty2 heart-circle sports-fitness food-nutrition herbs-supplements pageview
點擊以閱讀我們的無障礙聲明
購物滿 HK$250.00 免運費
checkoutarrow

加強神經可塑性並保持大腦年輕的6種方法

實證

實證

iHerb 採用嚴格的採購指南,並參考同行評審研究、學術研究機構、醫學期刊和信譽良好的媒體網站。此徽章說明,您可以在頁面底部的參考資料部分找到研究、資源和統計數據列表。

anchor-icon 目錄 dropdown-icon
anchor-icon 目錄 dropdown-icon

保持精神和身體活躍的生活方式是維持大腦健康和優化認知能力的基石。 這個基礎建立在大腦的一種令人著迷的能力之上:神經可塑性,或大腦可塑性。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是大腦根據生活經驗進行自我適應和重組的固有能力,能夠透過實踐進行學習和技能發展。

神經可塑性在兩個層面發揮作用:

  • 功能可塑性:透過觸發分子層面的變化來改變現有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
  • 結構可塑性:透過改變神經元連結、神經膠質細胞和細胞形態來改變大腦的結構。

儘管神經可塑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解釋了為什麼兒童比成年人學習得更快,但我們的大腦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保留著相當大的適應潛力。 參與刺激這種能力的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的功能和結構變化,特終提高認知能力。 

讓我們來探索如何利用這種潛力來加強大腦功能。

促進神經可塑性的活動 

學習是通往神經可塑性的門戶

學習本質上是透過修改編碼新知識或技能的神經迴路來鍛鍊神經可塑性。 隨著不斷的實踐,這些變化可以從功能調整發展到結構轉變。 例如:

音樂訓練

演奏樂器可以透過感覺和運動訓練來刺激認知過程。 專業音樂家的大腦運動和聽覺區域灰質增加。1 研究甚至表明,短期訓練(例如學習簡單的鋼琴序列)可以引發大腦的功能和結構變化。2–4 音樂訓練促進的神經可塑性有助於加強記憶力和言語處理等認知能力。5,6

運動技能

像雜耍這樣的活動可以促進大腦與視覺運動處理和記憶相關的適應性。7 即使是老年人,他們的結構變化也比年輕人略小,但他們的海馬體等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的區域也會有所優化。8

遊戲作為認知助推器

電子遊戲對運動技能和認知技能都是一種挑戰。 研究顯示,僅僅玩兩個月的遊戲就能增加與空間導航、工作記憶和計劃相關區域的灰質。9 同樣,其他研究顯示,僅僅玩 10 到 20 個小時的電子遊戲就能提高注意力、感知能力和執行控制能力。10–12

雙語與大腦結構

學習一門新語言—即使在晚年—也能加強灰質密度、皮質厚度和白質完整性。13 加入運動元素(例如手語)可以透過調動視覺和空間處理區域來加強這些效果。14

睡眠在學習和神經可塑性中的作用

睡眠對於鞏固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15 在睡眠期間,長期加強 (LTP) 和突觸形成等過程可以優化大腦的可塑性。16,17 研究顯示,學習後睡眠,尤其是在獲取新資訊後不久睡眠,記憶回憶會顯著優化。18–20 然而,睡眠不足會擾亂這些過程,並導致灰質和海馬體積減少。21–26

運動:大腦適應的催化劑

定期進行體能訓練對大腦有多種好處:

  • 功能變化:運動可以加強神經傳導物質水平、突觸通訊和皮質活動。27–30
  • 結構變化:灰質和白質體積增加,特別是在海馬體等區域,可以抵消與年齡相關的正常腦萎縮並幫助記憶。31–35

即使是簡單的 40 分鐘步行也能激發神經可塑性,其累積效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化海馬結構和記憶力。36

透過冥想減輕壓力

持續的壓力會削弱神經可塑性,而正念冥想等練習則可以透過降低壓力荷爾蒙水平來抵消這些影響。37–40 研究顯示,冥想與大腦中幫助注意力、情緒調節和認知的區域的結構性變化有關,有助於大腦從壓力中修復並促進可塑性。41,42

透過營養幫助大腦健康

營養可以影響對神經可塑性機制的可行性至關重要的多種細胞過程和結構,包括細胞代謝和粒線體健康。 天然利智藥是飲食成分和其他自然界中可用的化合物,例如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草本和蘑菇,研究發現它們可以幫助和保護大腦的功能和結構狀態。 常用的利智藥有: L-茶胺酸、 膽鹼、 和 獅鬃菇

促進腦部適應性

利用神經可塑性的關鍵在於透過多樣化、新穎和刺激性的活動來調動大腦。 動用大腦不僅僅意味著做某事;專注和重複對於神經可塑性至關重要。 像對待肌肉一樣對待你的大腦:挑戰它,滋養牠,讓它有時間休息和修復。 從學習新技能到睡個好覺,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擁有一個更健康、更適應環境的大腦。

參考文獻:

  1. Gaser C、Schlaug G. 音樂家和非音樂家之間的灰質差異。 安紐約學術科學。 2003;999:514-517。 https://doi.org/10.1196/annals.1284.062 
  2. Lappe C、Herholz SC、Trainor LJ、Pantev C. 短期單模態和多模態音樂訓練引起的皮質可塑性。 《神經科學期刊》。 2008;28(39):9632-9639。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28/39/9632
  3. Pantev C、Lappe C、Herholz SC、Trainor L. 音樂訓練中的聽覺-身體感覺整合與皮質可塑性。 安紐約學術科學。 2009;1169:143-150。 https://nya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1749-6632.2009.04556.x
  4. Li Q, Gong X, Lu H, Wang Y, Li C.音樂訓練可誘導年輕人的功能性和結構性聽覺運動網絡可塑性。 Hum Brain Mapp。 2018;39(5):2098-2110。 http://pubmed.ncbi.nlm.nih.gov/29400420/
  5. 郭X,李Y,李X,等。 樂器訓練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言語記憶和神經效率。 人類腦圖圖. 2021;42(5):1359-137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hbm.25298
  6. 弗萊明 D、威爾遜 S、比德爾曼 GM。 短期音樂訓練對老年人噪音中語音神經處理的影響。 Brain Cogn。 2019;136:103592。 https://doi.org/10.1016/j.bandc.2019.103592 
  7. Draganski B、Gaser C、Busch V、Schuierer G、Bogdahn U 和 May A. 神經可塑性:訓練引起的灰質變化。 《自然》。 2004;427(6972):311-3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27311a
  8. Mogenson GJ、Jones DL、Yim CY。 從動機到行動:邊緣系統和運動系統之間的功能介面。 神經生物學進展。 1980;14(2-3):69-9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6999537/
  9. Kühn S、Gleich T、Lorenz RC、Lindenberger U、Gallinat J. 玩超級瑪利歐可引發腦部結構可塑性。 Mol Psychiatry. 2014;19(2):265-27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mp2013120
  10. Green CS, Bavelier D.動作電玩遊戲會改變視覺選擇性注意。 《自然》。 2003;423(6939):534-53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1647
  11. Green CS,Bavelier D.枚舉與多物件追蹤:動作電玩玩家。 認知。 2006;101(1):217-24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359652/ 
  12. Basak C、Boot WR、Voss MW、Kramer AF。 即時戰略電玩遊戲可以減輕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 《心理老化》。 2008;23(4):765-77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140648/ 
  13. Li P、Legault J、Litcofsky KA。 神經可塑性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功能:解剖和功能特徵。 皮質。 2014;58:301-3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996640/
  14. Banaszkiewicz A、Bola Ł、Matuszewski J、Szwed M、Rutkowski P、Ganc M。聽力晚期手語學習者的大腦重組。 人類腦圖譜. 2021;42(2):384-39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98616/ 
  15. Rasch B, Born J. 關於睡眠在記憶中的作用。 《生理學評論》。 2013;93(2):681-766。 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full/10.1152/physrev.00032.2012
  16. Huber R、Ghilardi MF、Massimini M、Tononi G。局部睡眠和學習。 《自然》。 2004;430(6995):78-8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2663
  17. Cirelli C、Tononi G.睡眠與覺醒對大腦基因表現的影響。 神經元。 2004;41(1):35-4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4715133/
  18. Talamini LM、Nieuwenhuis IL、Takashima A、Jensen O. 學習後立即睡覺有助於記憶力維持。 學習記憶。 2008;15(5):233-23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91183/
  19. Gais S、Lucas B、Born J. 學習後睡眠有助於記憶回憶。 Learn Mem。 2006;13(3):259-262。 https://learnmem.cshlp.org/content/13/3/259.full
  20. Payne JD、Tucker MA、Ellenbogen JM、Wamsley EJ、Walker MP、Schacter DL 和 Stickgold R. 睡眠在情緒訊息記憶中的作用。 PLoS One. 2012;7(4):e33079.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33079
  21. Backhaus J、Junghanns K、Born J、Hohaus K、Faasch F、Hohagen F。原發性失眠患者睡眠期間記憶鞏固受損。 生物精神病學。 2006;60(12):1324-133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876140/
  22. Nissen C、Kloepfer C、Nofzinger EA、Feige B、Voderholzer U、Riemann D. 原發性失眠中的睡眠相關記憶鞏固。 J Sleep Res。 2011;20(1 Pt 2):129-13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673291/ 
  23. Joo EY、Kim H、Suh S、Hong SB。 慢性原發性失眠患者的灰質缺陷。 睡眠。 2013;36(7):999-100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098804/ 
  24. Altena E、Vrenken H、Van Der Werf YD、van den Heuvel OA、Van Someren EJ。 慢性失眠患者的額頂葉網灰質減少。 生物精神病學。 2010;67(2):182-18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782344/ 
  25. Riemann D、Voderholzer U、Spiegelhalder K 等人。 失眠與憂鬱:「海馬脆弱性」可能是常見的機制嗎? 睡眠。 2007;30(8):955-958。 https://academic.oup.com/sleep/article-abstract/30/8/955/2696802?redirectedFrom=fulltext 
  26. Joo EY、Lee H、Kim H、Hong SB。 慢性原發性失眠患者的海馬脆弱性及其潛在機制。 睡眠。 2014;37(7):1189-119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061247/
  27. Maddock RJ、Casazza GA、Buonocore MH、Tanase C. 運動引起前扣帶皮質谷氨酸和 GABA 水平的變化。 《神經科學期刊》。 2016;36(8):2449-2457。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36/8/2449 
  28. Church DD、Hoffman JR、Mangine GT 等。 比較高強度與大容量阻力訓練對 BDNF 運動反應的影響。 J Appl Physiol(1985)。 2016;121(1):123-1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231312/ 
  29. Vaughan S、Wallis M、Polit D 等。 多模式運動對老年女性認知和身體功能以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Age Ageing. 2014;43(5):623-62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554791/ 
  30. Moore D,Loprinzi PD。 運動記憶功能連結的假定作用機制。 歐洲神經科學雜誌。 2021;54(10):6960-697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36992/
  31. Kleemeyer MM、Kühn S、Prindle J 等。 身體健康與老年人的海馬體和眶額皮質的微觀結構有關。 神經影像學。 2016;131:155-16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584869/
  32. den Ouden L、van der Heijden S、Van Deursen D 等人。 老年人的有氧運動和海馬完整性。 Brain Plast。 2018;4(2):211-21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598871/
  33. Voss MW、Prakash RS、Erickson KI 等。 運動引發的大腦可塑性:證據是什麼? 趨勢認知科學。 2013;17(10):525-54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123199/
  34. Wittfeld K、Jochem C、Dörr M 等人。 普通人群的心肺健康狀況和顳葉、額葉和小腦區域的灰質體積。 梅約臨床過程。 2020;95(1):44-5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902428/
  35. Thomas AG、Dennis A、Rawlings NB 等人。 有氧活動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前沿心理學》。 2012;3:86。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2.00086/full
  36. Erickson KI、Voss MW、Prakash RS 等人。 運動訓練可以增加海馬體的尺寸並增強記憶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11;108(7):3017-3022.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8/7/3017
  37. Lupien SJ、Juster RP、Raymond C、Marin MF。 慢性壓力對人類大腦的影響:從神經毒性到脆弱性再到機會。 Front Neuroendocrinol。 2018;49:91-105。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18.02.001 
  38. Radley J、Morilak D、Viau V、Campeau S. 慢性壓力和大腦可塑性:適應性和適應不良變化以及功能後果的潛在機制。 神經科學生物行為評論。 2015;58:79-91。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15.06.018
  39. Chiesa A、Serretti A. 基於正念的減壓方法對健康人群的壓力管理:回顧與薈萃分析。 替代補體醫級雜誌。 2009;15(5):593-600。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abs/10.1089/acm.2008.0495
  40. Creswell JD、Taren AA、Lindsay EK 等。 靜息狀態功能連結的改變將正念冥想與白血球介素 6 的減少聯繫起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心理神經內分泌學。 2014;44:1-12。 https://doi.org/10.1016/j.psyneuen.2014.02.007 
  41. Fox KCR、Nijeboer S、Dixon ML、Floman JL、Ellamil M、Rumak SP。 冥想與大腦結構改變有關嗎? 對冥想練習者的形態神經影像學進行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神經科學生物行為評論。 2014;43:48-7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705269/
  42. 唐 YY、Hölzel BK、波斯納 MI。 正念冥想的神經科學。 《自然·神經科學評論》。 2015;16(4):213-2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n3916

免責聲明:本健康中心不提供診斷⋯ 閱讀更多